常州的下一个“万亿”
常州正加快实现“万亿”新能源产业。
刚刚迈入“万亿之城”的常州,正在加快实现新能源产业“万亿产值”的突破。
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常州高质量推进太阳能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创新升级,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
2022年,常州曾出台过《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两份文件,助力建设“新能源之都”。此次江苏从省级层面印发《意见》,进一步将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提至省级高度。
去年产值超7200亿,明年冲刺万亿
近年常州新能源产业增长迅速。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1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0.8%、223.0%和29.2%。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预计超72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4500亿元,新能源产业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提高。
目前,常州已初步构建新能源“发储送用”产业闭环。其中,常州拥有动力电池领域生产及配套企业160余家,涵盖电池材料、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2022年的全国的动力电池产量中,有20%直接来自常州。在新能源整车制造领域,2023年常州新能源汽车单年产量超过68万辆,同比增长100.1%,产量占全省70%。
在此基础上,《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值规模在2025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大环节实现深层次、高浓度融合发展,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超前布局新能源赛道,链主效应显现
常州对新能源领域产业发展的引导,始于2009年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13年常州以“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带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2021年以来,常州围绕“532”发展战略,持续发展新能源领域产业集群。
常州于2016年、2019年先后引进理想、比亚迪等新能源整车企业。动力电池方面,2021年全球装机量前10名企业中,有四家在常州有布局,其中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将总部设于常州,宁德时代常州溧阳工厂于2023年12月入选“灯塔工厂”名单。同时,常州在动力总成、自动驾驶辅助、底盘系统、轻量化、座椅舒适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细分领域招引了一批企业。目前,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已有3400多家。《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常州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蝉联全国第一。
截至2023年10月,常州已经上市的95家企业中,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38家,占比40%,总市值占比超过6成。常州已涌现出全球光伏龙头企业天合光能、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中创新航等龙头领军企业。常州市商务局局长韩雪琴表示:“这些链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投、并购等运作放大优势,推动常州新能源产业链延伸锻强。”
《常州市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工作方案》于2023年8月出台,提出强化产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联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全要素招商。
本次《意见》进一步从产业链招商出发,支持常州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对具备产业链决定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优先遴选列入省重大项目,省市联合加强用地用能等资源保障。
低碳转型,擦亮“新能源之都”名片
自2017年成为第三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常州积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通过劣汰上优、减量替代持续降碳,通过“危污乱散低”治理和“智改数转”推动“苏南模式”现代化升级,“新能源之都”建设蓬勃发展。
在新能源出行方面,近年常州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成功创建“江苏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实现新增及更新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电动公交“全覆盖”。2023年,常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67336辆,渗透率41.4%,累计保有量达13.9万辆;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场站436座、充电桩超4600个、换电站8座、自用充电设施开户21614个;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在全国率先推出地铁乘客“碳减排”账户。
除了新能源“见车率”和“见桩率”,常州还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升新能源“见板率”。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350多万平方米,创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目前金坛区、天宁区、钟楼区和常州经开区已被列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地区。
2022年,常州单位GDP能耗下降11.1%,幅度居全省首位。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以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年均1.7%的降幅,支撑了全市“十四五”开局以来GDP年均6.7%的增速。
在此基础上,《意见》提出将指导常州围绕提升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设施见桩率和光伏电池见板率,探索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直柔建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和氢能综合应用等绿色能源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申报国家、省示范项目和专项资金。
推荐阅读
责编|张妍 编辑|鞠峰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郜超
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点击“分享”